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柏樺
Title
明代“五盜”治理的困境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2年10月30日, 第12卷第4期, 第658-670頁
Link
https://ias.um.edu.mo/wp-content/South%20China%20Quarterly/PDF/2022%E5%B9%B41%E2%80%944%E6%9C%9F/2022%E3%80%8A%E5%8D%97%E5%9C%8B%E5%AD%B8%E8%A1%93%E3%80%8B%E7%AC%AC4%E6%9C%9F.pdf
Keyword
王廷陳;五盜;律例;王朝體制;社會治理
Abstract
明朝嘉靖年間,被削籍為民的王廷陳,以其多年的從政經驗和對當時政治態勢的觀察,認為國家發生動亂並不可怕,只有那些民之賊、吏之賊、政之賊、學之賊、德之賊才是禍亂之萌,影響到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危,從而提出了胥史之盜、鄉曲之盜、邦國之盜、言語之盜、仁義之盜為“五盜”之說,並且羅列出具體行為。他的“五盜”之論既切中時弊,又有比較深刻的論斷,對當時的社會治理頗有裨益。在“五盜”之中,“胥史之盜”是亂制度,危害社會,屬於制度性腐敗,是局部的;“鄉曲之盜”是亂社會,是豪強與莠民武斷鄉曲,把持與挾制官府,橫行一方,導致地方社會失序;“邦國之盜”是亂朝廷,是統治階級上層政治鬥爭過程中產生的,也是與王朝體制共存的官僚政治的必然產物;“言語之盜”是亂輿論,不顧天理,違逆人情,卻操控輿論來誤國家、誤社會,使國無是非之辯,民無美惡之別;“仁義之盜”是亂國家,上乖國政,下困黎民,能夠惑亂於世,卻也難以國法繩之,屬於危害最大者。從總體上看,這“五盜”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清除了“仁義之盜”,“言語之盜”就難以亂輿論;清除了“言語之盜”,“邦國之盜”就難以亂朝廷;清除了“邦國之盜”,“鄉曲之盜”就難以亂社會;清除了“鄉曲之盜”,“胥史之盜”就難以亂制度。所以,治理的關鍵在於,不能使“仁義之盜”生發,國家對此要有明確的思想理論體系。其實,對於“五盜”社會現象的存在,明王朝統治階層也是清楚的,並給予了重視。一方面,制定了相關的法律,以遏制“五盜”生發;另一方面,經常性地出台政策、頒布告示禁約,採取非常規手段予以處置,試圖從社會治理方面予以控驭。然而,即便是有嚴厲的法律,也採取了嚴打措施,但並未能消除“五盜”生存的政治與社會環境,它們卻以更多變的行為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究其原因,這是由王朝體制自身的“人治”特點所決定。由於國家責任定位有誤,社會治理理念不明確,存在諸多隨意性和可變性,不但使政治權術得以廣泛應用,而且使“五盜”難除,進而出現“五盜並興”,威脅到王朝的政治統治。 段落標題: 1. “胥史之盜”治理的困境 2. “鄉曲之盜”治理的困境 3. “邦國之盜”治理的困境 4. “言語之盜”治理的困境 5. “仁義之盜”治理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