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晏輝
Title
從現象學到道德哲學——致思文化現象的兩種範式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2年10月30日, 第12卷第4期, 第616-631頁
Link
https://ias.um.edu.mo/wp-content/South%20China%20Quarterly/PDF/2022%E5%B9%B41%E2%80%944%E6%9C%9F/2022%E3%80%8A%E5%8D%97%E5%9C%8B%E5%AD%B8%E8%A1%93%E3%80%8B%E7%AC%AC4%E6%9C%9F.pdf
Keyword
個體實體;類本質;文化;文明;文明新形態;原創性
Abstract
文化是人的類本質,人注定要以文化的形式呈現、表達和實現自己。其一,人是一個通過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目的因而展開和實現自己的實體,他的定義、原理、是其所是均通過文化的形式來呈現和表達。作為實體,人是自然的,因而是生物性存在。為此,人類需先解決物質生活資料以滿足人的生物性需要;為此,便創造出了器物文化。其二,在人的定義中,尚有感情、關懷、承認、認同、歸屬的社會性需要。為此,人類便在反復進行的交換、交往、交流中創造出了制度文化。其三,人類有在意識和實踐中複製、復現自己的需要,從而在對象化過程中反觀自己、實現自己、證明自己,這便是人基於精神需要之上的精神文化,其中尤以理論和思想為核心。因此可以說,文化是人類在創造價值、分配價值、享用價值過程中所創造出的一切。這是文化現象學的思考方式。如果從本原意義上考察,文化有主體性存在、客體性存在兩種類型。前者是指,人類創造對象性存在的主題資源是信念、知識、情感、意志、行動五個元素的綜合運用;後者是指,人類在生產物質生活資料和創造精神生活資料過程中所形成的對象性存在,可以稱之為物理事實、社會事實、精神事實。客體性文化一旦創造出來,便成為公共資源而相對獨立存在着,會以不同方式反身嵌入到人們的信、知、情、意之中,這便是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問題。這也在一定意義上回答了,生活在現代場域下的人們為何會有前現代社會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行為方式。因此可以說,文化是在時空結構中流動著的主體性資源和客體性存在。在當下的文化結構中,熟人文化、圈子文化、場域文化等等被視作糟粕的文化能夠持續活躍,必有其存在的根據,需要用辯證的態度和發展的視界去看待。當人們將文化現象學、類型學和倫理學構成的“文化原理”應用於當下的文化創造與文明傳承時,一個走向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若干理論難題和實踐困境便隨之而來,這需要用整體性意識、複雜性思維、衝突性立場來分析和論證。 段落標題: 1. 文化的現象與本質 2. 複雜性:文化類型的內在關聯 3. 亞文化的自然與社會面相 4. 朝向當下文化現象的文化倫理學批判